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论坛

 当移风易俗成为一种风尚

2020-10-12 09:43:15  来源:

  从大操大办、大吃大喝到如今丧事简办、厚养薄葬,近年来,越来越多龙口人摒弃丧葬陋俗,转变殡葬观念,接受移风易俗、厚养薄葬的丧葬新风尚。绿色殡葬、生态殡葬、文明殡葬的观念,正深入人心。

  何为丧事简办 

  丧事简办标准为:不在主要街道等公共场所搭设灵棚灵堂、撒纸钱、烧冥物;不披麻戴孝,不三拜九叩,不雇吹手、不唱戏,不送盘缠;不设宴待客,不事后酬劳,红白理事会成员及本村帮忙人员不在事主家吃饭;不使用超标准骨灰盒;不违规土葬、乱埋乱葬,不建造超规格坟墓;不使用无牌无证等非法车辆运送逝者遗体。

  龙口籍老革命夫妻选择海葬后,四个儿女也决定追随——

  “我们去世后,也选海葬吧! ”

  秋意渐浓,叶微黄,几丝入骨的凉风。在一望无垠的海面上,来自我市的多名逝者家属参加了公益性海葬活动,将至亲骨灰伴着无尽的追思撒入滚滚浪花中。

  郑磊姐弟四人在这次海葬中送别了父母,从北京、上海、东北各地远道而来的他们,完成了父母遗愿。郑磊的父亲郑震廷出生于1930年,祖籍新嘉街道龙化村,17岁参军离开龙口,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斗,随后他在同济大学上学,后在北京、东北支援国家建设。郑磊回忆,父亲作为一名老革命,有着浓厚的爱国情和桑梓情,他思想开明,生前曾详细了解了海葬的事宜,多次向儿女提出,去世后要和老伴一起把骨灰撒向故乡的大海中,不占用国家资源。2011年,郑震廷去世,2019年,郑震廷的妻子也去世。

  今年9月,郑磊姐弟四人遵从父母遗愿,从全国各地赶回龙口,参加公益性海葬活动,将老人骨灰合葬于海中。当骨灰伴着家人的哀思缓缓沉入大海,两位老人以融入大海的方式完成了人生最后一个篇章。受老人影响,郑磊姐弟均向子女提出,将来也要将骨灰葬在海中,追随父母。“我们都支持父母的选择,同时也十分认可这种生态环保的绿色殡葬方式。所以,我们去世之后,也会选择这种方式。”

  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人死如灯灭,灵魂不知返”。海葬的逝者与家属,面对至亲和自己的后事能如此坦然,足见其深明大义。让我们用无法言语的敬意和敬仰,向他们送去祝福!

  绿色殡葬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颠覆传统观念———

  “知道晚了,要不也为去世亲人选择海葬!”

  郑磊一家的事例,让人对海葬有了颠覆性的改变。曾经,很多人有这样的偏见,只有“入土为安”才是对逝者的尊重,否则便是“大不敬”“不孝子孙”。而最近几年,随着移风易俗、丧事简办生态安葬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并选择绿色殡葬方式。至今,我市已有20余例市民领取了海葬补助。

  今年的海葬仪式结束后,本报进行了宣传报道,广大市民对选择海葬的逝者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市民政局咨询了海葬的相关政策。希望从自身做起,当好绿色殡葬方式的推行者和宣传员,在我市形成文明节俭、绿色生态的殡葬新风。

  作为一名公务员,市民李先生表示,自己之前并不了解海葬事宜,知道得比较晚,否则亲人去世时,会选择海葬。而且,他周围很多同事、朋友,对这种方式十分认可,认为海葬确实是生态环保的殡葬方式,节俭文明地安葬逝者是对逝者的最好告慰方式。

  身为全国文明城市,我市大力推进丧事简办生态安葬工作,早在2018年,我市就确定了丧事简办标准,制定了丧事简办补助办法,对达到丧事简办标准的给予1000元补助。采用海葬、花葬、树葬、草坪葬等新式葬法,不用墓穴、不留坟头的,再给予丧事事主2000元补助。在工作中,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红白理事会队伍素质、依法将丧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加强考核通报等多种方式,让移风易俗工作顺利开展。丧事简办奖补政策实施以来,丧事简办比例逐步提升,丧事简办移风易俗工作已深入人心。

  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生态安葬的发展,冲破“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节约了土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将更多空间留给未来。

记者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