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聚焦

 一组数字 带你见证龙口40年城市变迁

2018-12-18 16:16:12  来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抉择,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

  龙口,中国北部的一座沿海小城,紧跟时代脉搏,搭上了改革开放的列车。

  跨越40年时间轴,打开记忆的闸门,一幅幅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生动画卷徐徐铺开。

  物换星移,岁月如歌。40年后的今天,龙口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一个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新龙口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一个富美和谐、文明幸福的现代化新港城正昂首阔步,向我们走来。

  厚积薄发,加速崛起。这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便是有力证明———它见证了龙口40年来不断焕发的蓬勃生机和活力,见证着这座沿海小城的时代变迁……

GDP年均增17.5% 经济总量跨越发展 

  要看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就是地区生产总值(GDP)。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龙口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只有2.2亿元。此后的40年间,龙口经济总量膨胀速度逐步加快。1989年时,全市GDP突破10亿元;到1998年,GDP超过100亿元;2004年,GDP超过200亿元。

  自2006年起,全市GDP总值以每年百亿的速度递增,到2015年时,突破千亿大关。生产总值从10亿元到1000亿元,龙口用了16年,经济总量攀升的速度明显加快。2017年,全市GDP达1190.9亿元,为1978年的541倍,年均增速17.5%。

  再看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78年时仅为423元,到1995年人均GDP超过1万元,2017年,人均GDP达到170255元,为1978年的402.5倍,年均增长16.6%。

从一二三到二三一 经济结构大变样 

  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它的发达程度。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龙口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深化的40年。

  龙口注重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40年来,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调节为手段、以效益为中心,二、三产业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三次产业之比由1978年的50.2:27.3:22.5调整到2017年的3.3:56.5:40.2。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回落4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9.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7.7个百分点,结构比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二三”形成新的“二三一”高级模式,基本形成了第一产业稳固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主导发展的新格局。

  2017年,龙口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达到673.0亿元,为1978年的1121.7倍,年均增长19.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以年均19.2%的速度发展,达到478.4亿元,为1978年的956.8倍。

财政收入98亿元 年均增速16.4% 

  改革开放以来,龙口的财政收入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明显增强。

  1978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只有2612万元,1990年时突破1亿元,2005年突破10亿元。尤其自2007年以来,该项收入总量连续呈快速增长态势,2017年达到98.0亿元,为1978年的376.9倍,年均增长16.4%。

居民收入百倍增长 生活迈向全面小康 

  上世纪70年代末,你还记得你一月工资是多少吗?有人一定会说,那真是少得可怜。可喜的是,改革开放40年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上升,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先来看看农村。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都处在较低水平,农民收入少,生活消费低,尚未从根本上摆脱贫困。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增收渠道迅速拓宽,农民生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生活消费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54元,为1978年的169.9倍,年均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13.8%。生活消费支出迅猛增长,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14095元,为1983年的45.2倍。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978年前,农民消费支出中吃的比重在80%左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吃穿为主的不合理消费结构得到改变,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开始向全面小康迈进。

  再来看看城镇。40年来,龙口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64144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29274元。电脑、手机在城镇居民生活中普及,2017年接入网络的移动电话达112部/百人,百户城镇居民拥有轿车达37辆,90%的住户有电脑且接入互联网。

居民消费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 

  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为龙口人的消费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17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3.3亿元,是1978年的605.6倍,实现以年均17.9%的速度递增。

  40年来,龙口的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极大丰富,商贸企业在数量、规模上都有了飞跃发展,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加速更新,消费结构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化,以汽车、住房、通讯产品以及文教娱乐、旅游、家政等“新兴消费品”为特征的娱乐型、享受型消费,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城市居民消费实现了由“量”的满足到“质”的飞跃。

教育均衡发展 医疗卫生水平全面提升 

  穷不能穷教育,苦不能苦孩子。40年来,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近年来,我市对农村中小学进行标准化改造,先后建设明德学校、培基学校和新民学校等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条件均走在前列。到2017年末,全市小学、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达到68696人,教职工达到6110人,平均每百名学生配9名教师,较1978年提高4名。

  改革开放40年,我市卫生医疗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17年末,全市拥有医院床位数4998张,是1978年的4.3倍;卫生技术人员3948人,是1978年的3.4倍。每万人拥有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78.3张和61.9人,分别是1978年的3.6倍和2.8倍。

基础投资加速增长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市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努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为扩大改革开放成果、改善经济结构奠定了良好基础。

  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1774万元,1983年时超过1亿元,1994年超过10亿元,2004年超过100亿元,2009年突破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呈现逐步加速增长态势。2017年时,达到733.6亿元,为1978年的4135倍,年均增长23.8%。

外贸进出口235.5亿 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注:2017年公布数据为人民币单位,为方便比较按照各自所在年份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因1978-2003年统计口径原因,只比较2004年以后数据)

  有没有发现,今天的龙口人,购物清单越来越有“国际范儿”?这一切,源于改革开放40年来,龙口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40年间,龙口的外贸出口从小到大,对外贸易日趋活跃,如今,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2004年时,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仅为64.6亿元,2017年达到了235.5亿元,年均增长10.5%,其中,全市外贸进口总额为94.6亿元,较2004年增加64.0亿元;外贸出口总额为140.9亿元,较2004年增加106.9亿元。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市农村进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现代农业产业布局逐步优化。

  40年间,全市耕地面积由1978年的48.8万亩下降到2017年的21.0万亩,年总产量从1978年的25.9万吨下降到2017年的9.3万吨。虽然耕地逐步减少、人口不断增加,但我市努力克服不利条件制约,粮食单产在波动中不断攀升,亩产从1978年的398.2公斤增加到2017年的441.0公斤,是1978年的1.1倍。蔬菜、水果产量更是取得飞跃发展,2017年,全市蔬菜总产达到22.2万吨,是1978年的2.7倍;水果总产达41.7万吨,是1978年的7.0倍。

  截至2016年,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2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502个,家庭农场27个,专业大户2506家。

工业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改革开放40年,我市坚持走“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能源、港口及骨干企业等优势,抢抓机遇、担当进取,不断实现产业升级,推动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2017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0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499.2亿元,是1978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88.4倍,年均增长20.3%;实现营业收入2407.4亿元,是1980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收入的1604.9倍,年均增长22.1%;2017年利税达到251.7亿元。

  如今,我市已形成高端铝材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港口及临港、精纺服饰、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及存储等产业集群,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龙口城市荣誉 

全国文明城市

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县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全国绿色小康市

国家卫生城市

全国绿化模范市

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

国家园林城市

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

全国文化先进市

国家节水型城市

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

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

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

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全国创建无公害农产品(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

国家级铝及铝合金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示范基地

中国交通铝材名城

记者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