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聚焦

 蟠桃之乡回荡文明乐章

2018-08-17 10:45:06  来源:

  三棵蟠桃树成就封家蟠桃

  提起封家,很多市民首先想到的便是蟠桃。没错,蟠桃正是封家村最出名的水果,我市绝大多数的蟠桃树,其“祖上”便是封家村。

  当晚在演出现场,今年54岁的封家村党支部书记封玉珍向记者讲述了封家蟠桃的前世今生。

  封玉珍告诉记者,封家蟠桃的产生属于一个偶然。从他小时候记事起,在村南山上一个名为“圈台”的地方,有人发现了两棵蟠桃树,而且这两棵蟠桃树并不是村民自己栽种的。有人尝过蟠桃感觉口感不错后,他们便开始从这两棵蟠桃树上剪枝嫁接,此后,封家蟠桃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封家蟠桃吃起来特别甜,口感特别好。在上世纪90年代,封家蟠桃曾一度达到每年100万斤的产量,蟠桃也成为封家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不过,2003年中国遭遇非典那一年,封家村的蟠桃也遭遇到了灭顶之灾。那一年,封家蟠桃价格一落千丈,价格最低落到了每斤1毛钱,此后的两年,封家蟠桃也没恢复好行情,许多村民忍痛将蟠桃树砍掉。

  就在封家蟠桃一蹶不振之际,又一棵蟠桃树的出现再次让封家蟠桃重现昔日的荣光。

  大约在10多年前的一个蟠桃成熟季节,在绝大多数蟠桃还未成熟之际,有村民发现一棵蟠桃树上的蟠桃已经熟了,其成为众多蟠桃树中唯一的一棵早熟品种。

  此时,已经砍掉蟠桃树苗的村民再次从这棵早熟蟠桃树上重新剪枝嫁接,并且成功种出了早熟蟠桃。封玉珍告诉记者,此后,本村几乎所有种蟠桃的村民都将蟠桃品种进行了更新,而封家蟠桃也就此得到了新生。

  及至现在,封家村的蟠桃种植面积超过了1000亩,每年产量达到五六十万斤。今年,封家蟠桃每斤卖到了4.5元。

  每年的6月下旬到7月上旬,又大又甜的蟠桃让封家村的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封家蟠桃苗还走出本村的大山,走进了我市的其他村庄,甚至在东北、广东等外地生根发芽。封玉珍说,这些年,光是他经手的从封家村运到外地的蟠桃苗就有100多万株。

  水,封家村的宝贵财富

  在我市很多山区,水都是掣肘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最大因素。然而在同是山区村的封家村,不论是村民饮用水还是农业用水,都供应充足,村民极少为水发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面对身处崇山峻岭之中,山瘦地薄的现实情况,封家村民不等不靠,群策群力,治山治水,为自身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封家村历史上有传统打钉子工业。在封家村及周边村庄,曾经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有女不给封家村,不是拉火就打钉”,这是对封家村曾经艰苦生活的写照。但是,封家村人生来不嫌地面苦,勇于同厄运抗争,特别是解放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村“两委”带头创大业,依靠集体的力量,治山治水,改变生产条件。

  1957年冬,村里修建了村北塘坝。1970年冬春,全村人齐上阵,昼夜奋战7个月,搬运土石4.5万立方,在村南建起了蓄水23.6万方的封家水库。1971年接着在村东南山沟里建起蓄水45万立方的塘坝,先后又打了5眼大口井。为了长治水利,1975年又兴建了“西水东调”工程,修三级扬水站,铺设地下管道2200米,穿过两重山,硬是把迟家沟水库的水调到村后,增加水浇面积700亩。

  对于村民治水的这段历史,封玉珍曾经听村民讲过,他告诉记者,当年,兴修水利的艰苦程度难以想象,当时建封家水库时,村里连小推车都没有几辆,全靠手拉肩扛。

  封家村民的大干让村庄实现了大变,而当年费尽心力兴修的水利设施起到了造福后代的作用,有些水利设施至今还在发挥着功用。以封家水库为例,封玉珍说,他印象中,这座水库只在1980年代干过一次,就在前几年我市遭逢持续干旱的情况下,封家水库也没有干,一点也没耽误村民的果树浇水。

  兴修水利是封家村的传统,而村民也享受到了兴修水利的甜头。直到现在,封家村对兴修水利的热情一点也没有消退。今年,村“两委”再次申请了“以管代渠”水利扶持项目,在山上铺设水管5000米,今后村民浇水不需再用抽水泵,只需拧开水龙头便可以了。另外,村里今年在村北还新修了一座塘坝。

记者 张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