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添彩乡村振兴

如果把一个个特色村庄看作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那么,龙口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由这一颗颗美丽“明珠”组合而成的“灿烂星河”。美丽乡村建设,让龙口乡村旧貌换了新颜。
记者在村子里转了一圈,只见房子虽然还是老房子,但经过粉刷之后干净整洁,并且以“二十四孝”为主要内容打造了文化墙。整个村庄内古朴美观,凸显山村特色,行走在村中,仿如画中游。
小屯村的嬗变是全市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而类似的变化正在我市各个村庄悄然发生。
按照“全面提升、重点突破、打造特色、建立长效”的工作思路,举市镇村三级之力,我市加快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努力推动农村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基层基础和社会秩序同步提升。
去年,我市争取了石板丁家、西林家、镇沙等6个村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项目。研究确定了徐福街道洼东、洼南、石良镇丰仪店等9个市级村庄和小屯、泉水疃、常胜等6个特色村庄进行示范创建。一年的打造,使环境美、产业美、文化美的美丽乡村成了群众口中的佳话,托起了村民的小康梦想。
随着农民群众生活环境变美变舒适,也让美丽乡村建设凝聚了民心,使得这项工作由点到线、由线到片逐年走向深入,将“盆景”变为风景,农民依景而乐、依景而福,幸福指数节节高。
一组组跃动的数据,见证着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可喜成果———
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以来,全市累计投资8.9亿元,500多个村庄实施了项目建设,消除“零”硬化村庄125个,硬化道路531万平方米,栽植各类绿化苗木48.5万株,安装路灯1.3万盏,浆砌排水沟14万米,建设文化大院348处,整治河道25.5公里,全市乡村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各美其美,打造一村一景
走进下丁家镇石板丁家村,只见路面硬化不是传统的水泥路或沥青路,而是用的石板铺路,不仅与村名相对应,更与山区相得益彰,搭配古色古香的小亭、石磨,石板丁家展现了一幅浓郁的“小桥流水人家”场景。
俗话说:“三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天。”由于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传统习俗、历史渊源等差异,历经千百年岁月磨砺留存至今的村庄,形成了各自的风貌和气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市始终强调和做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充分体现文化传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了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体现出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实现“各美其美”。
市农工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市相继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市域村镇体系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以城乡一体化为主线,结合地理特点和资源优势,
把全市15个镇街区595个村庄划为三大区域。———南部特色风景区。以南部山区7个镇街217个村庄,依托王屋水库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南山养生谷和下丁家红色文化元素,打造以葡萄酒风情小镇、水果采摘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生态休闲示范区。目前,下丁家展馆,大樱桃采摘基地,马蔺耩生态采摘园,威龙、张裕葡萄酒基地已初具规模。
———产业发展示范区。在中部平原10个镇街区365个村庄,以生态工业和新型农村社区为主题打造,努力建设生态人文与生态产业融合区域。
三大功能区着力立足自身实际、挖掘资源优势,进行个性塑造、提升建设内涵,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全面、富有内涵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通过充分发掘村庄的地理资源、产业优势、人文底蕴,因地制宜进行个性重塑,打造具有独特韵味的魅力村庄,提升了我市美丽乡村的内涵和层次。目前,下丁家镇艰苦奋斗展馆、黄山馆镇徐镜心故居,被列为烟台市红色教育基地;西河阳村、庵夼村、桑岛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南山、王格庄、兴隆庄等13个村庄被列为省级示范村庄;桑岛村、庵下吴家村、尹村等10个村庄被评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朱家村长把梨、庙东村大樱桃园等5个基地获批山东省精品采摘园。
“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美丽乡村建设在我市的大力推进,让许多村民有了这样的共同感受。置身于龙口农村,美丽、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心旷神怡———村庄更美更靓了,村民们的笑容透着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和成效正在敲响幸福的大门,浸入群众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