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风采

 急在分秒之间 救在生死边缘

2017-11-29 11:31:21  来源:

  每当行走在路上,总会听到120急促的鸣笛声,它的出现不时引起大家的各种猜想:车上载着什么样的急重病患者?车上到底有多少急救人员?分别担任哪些工作?他们平时的工作、生活又是怎样?近日,记者走进北海医院急诊科,近距离接触“120”急救医务人员,了解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

24小时衣不解带,急救过程全程监控
  “病人男性?女性?多大年纪?”20日上午8:00,北海医院120调度室,护士们紧张工作着。她们面前安装了实时更新的GPS跟踪系统、对讲系统、通讯系统、字幕提示彩色大屏以及两台电脑显示屏。
  “每接通一个电话,需联系患者家属、急救工作人员和医院,来来回回过程中就有三四个电话追踪,直到病人得到救助。”护士栾丽君告诉记者。
  急诊科主任曹积慧提醒广大市民在拨打120电话时,不要慌、不要急,用最短时间说明患者所处的具体位置,如地点、标志性建筑物等,简要诉说病人目前的症状,约定等车地点。
  120是一条生命线,24小时必须有人值守。他们需要坚守一线,守护好急诊患者的生命。北海医院共有院前急救小组两组,每组配备医生、出诊护士、担架工和出诊司机各一人。“工作期间所有人员不得离岗外出,不得随意走动,随时待命,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有求助。”曹积慧说。       
  目前,北海医院120出诊车辆为两辆,两组出诊人员时刻待命出诊。“从来没有节假日,越是节假日呼叫越多。”出诊护士王勐告诉记者。
接诊后仅有45秒准备,每次都是与时间赛跑
  急诊科是一个非常忙碌的科室。之所以“忙”,一方面要求出诊速度快,45秒内急救车必须驶出医院,也就是说,接诊后需第一时间冲上急救车,马上出发。另一方面体现在接诊患者多,医护人员不仅需要对急诊患者进行救治,还需要对普通患者进行诊治。“忙起来,大家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急诊科当班医生李雪峰说。
  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雪峰突然听到急诊电话铃声响起,他站起来急步往外走,“赶紧走,我们要出诊了。”说完他便迈出急诊科,冲进急救车。
  从接到求助电话到急诊车驶离医院,仅用35秒。“出诊地在石良镇东方水郭家村,患者是一位60岁左右的老人……”医护人员与记者只能在急诊车上交流患者病情,做需要的准备措施。
  急救车上GPS跟踪系统、对讲系统、通讯系统充分发挥了它们的功用。一路上,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出诊司机既要提高车速,又要尽量避免来车和行人,急加速、急刹车、急转弯……虽有心理准备,记者在急救车里,也有头晕、恶心等不适。
  到达急救地点,发现老人车祸受伤,呈半昏迷状态,头痛不止,胸部疼痛,有家属陪同。李雪峰立即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老爷子,您怎么样?您醒一醒?”李雪峰边扒开老人的眼皮,边轻声呼叫,又拿出听诊器听诊,并询问家属具体事发情况,初步诊断老人病情无大碍,需送医院确诊。
  送医途中,急救车一路鸣笛,20分钟内赶到医院,急诊科医生、护士已做好了接诊准备,老人得到了快速救治。
一晚出诊七八次,白天不懂夜的黑
  21日,记者二次走进北海医院急诊科。相对于白班,夜班工作更为辛苦,可以用“饥寒交迫”来形容。
  解立强是当晚的值班医生,一组4人。从早上八点接班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八点换班,当天晚上出诊三次。“一年365天,平均晚上出诊三次以上。高峰时晚上出诊七八次,值班人员一夜不能合眼,连吃饭时间都没有。”曹主任说。
  晚上8点多,急促的120急救电话响起。“石良镇一企业职工,因工作失误,手部四指伤势严重,需紧急救治。”接电话后,解立强等人立即赶往石良镇,在路上与对方联系,了解患者病情、具体地点,并在第一时间找到患者将其送到医院治疗。
  午夜时分,急诊科内暂时恢复了平静。“出诊了、出诊了,快起来!”距离上一次出诊仅半小时,凌晨2时40分,急诊电话再次响起。
  夜里出诊,医生不仅仅是医疗救援,还要帮助患者家属抬担架,还会遇到报错地址找不到病人、快到病人楼下又不需要救护车等各种状况。
  记者脑海里想起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急救人员就是负重前行中的一个群体,他们用热爱、执著、奉献、真诚、爱心和责任守护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他们,是这个城市里为生命彻夜守候、与死神赛跑的急救人。作为医务工作者,他们需要更多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