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风采

 丁氏故宅 古建筑瑰宝

2016-09-22 14:54:16  来源:

  胶东有句俗话:“黄县嘴子,蓬莱腿子,掖县鬼子”,说的是三县人的经商特点。黄县人能说会道,擅于经商,从明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便走南闯北,扬帆海外。而胶东的经商巨贾当属清代的山东首富“丁百万”。丁氏家族鼎盛时期,当铺遍及我国东部沿海11个省市,资产折合白银5400余万两,相当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

  胶东还有句俗话:“黄县的房,栖霞的粮,蓬莱的好衣裳”,说的是三县的民俗特色。黄县房工艺精湛,布局考究,造型美观。而黄县房的精粹代表当属丁氏故宅。丁氏故宅是目前我国保存较好的“四合院”式古建筑群,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光荏苒,“丁百万”家族的辉煌已成历史,但他们的经商经验和古宅遗韵却留存至今,依然印证着那商业巨贾的不朽传奇。

 

 

(丁氏故宅鸟瞰)

【故宅风韵】

  随着丁氏家族商业的发达,富丽堂皇的宅第在黄县城里平地而起。丁氏故宅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扩建于嘉庆年间,建成于道光年间。据统计,丁氏家族鼎盛时期,宅第达3000余间,遍及大半个黄县城区,气势恢宏,冠绝于时。

  位于黄城十字街的“泰来”“文来”“信来”等支系的故宅现已荡然无存。“西悦来”支系的一部分由于用作部队营房和学校而存留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丁氏故宅,现存房屋55栋243间,占地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不足原有整体规模的十分之一。但经过修缮的丁氏故宅,依稀可辨当年宅第林立的景象,雄浑而霸气。

  丁氏故宅以“奇、礼、绝、怪”四大建筑特色而闻名遐迩。

  奇,中门开在一线上。故宅整体为清代府式组群布局,属套院式封闭群体,四周以墙围合,外形酷似宫城,采用传统中轴分界对称格局。如,“爱福堂”与“履素堂”便以一条更道为中轴分界线,纵贯东西分成封闭的两大宅院,每个大院又由横向五进四合院落组成。尤为讲究的是,从第一院落正厅到最后一幢房屋的前后中门都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当有重要礼仪时,中门全部打开,直贯始末。

  礼,主仆有别礼仪多。故宅院落地面铺设考究,石块的色彩、形状区分明显。如,“爱福堂”与“履素堂”之间的更道用青色不规则石块铺成,是仆人、佣人、更夫走的路。而主人走中门,中门之间院落地面由方正白色理石铺成。主仆所走道路不同,彰显封建等级。

  绝,建造技艺甲天下。故宅为北方传统硬山式建筑,木构架结构,即使墙塌,而屋架不倒。建造工艺精良,外墙体磨砖对缝,毫厘不差。门窗浮雕技艺精湛,典雅美观。

  怪,五脊六兽显威风。故宅屋顶飞檐饰以龙头吻兽。在岔脊上,分列着5个形态怪异的小兽,建筑学上称为行什、斗牛、獬豸、狻猊、押鱼,民间俗称“五脊六兽”“兽狗子”。

  丁氏故宅颇具京城府第的神韵,堪称胶东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华。如今,丁氏故宅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

 

 

(丁氏故宅更道)

【理财秘诀】

  富甲一方的山东富豪丁氏家族究竟有着怎样的家族文化支撑着家族的百年兴盛?

  走进丁氏故宅族谱陈列室,从族系和现在丁氏后人的世界各地分布图上可以看到,丁氏家族自明初从密州府诸城县白马河藏马山迁徙黄县落户以来,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到如今已有后裔7000多人,现在世的后裔达2000余人,遍布国外11个国家,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丁氏族谱》记载:“吾祖源于南沙河草马山,为日照诸城县界,自始祖丁公太婆黎氏,率男儿人迁居于黄,中阅数代失传,传至孙旺,卜宅西关,产业定焉,后渐衍渐繁至六七代而黉序蜚声,田园广扩。至十一世而余小子,叨宴南宫。际云一经获选,其敦本力田,兼事货殖者,为邑首富。”从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丁氏先祖明初来到今天龙口,前几代人失传,到丁旺这一代人始有恒产,把丁旺作为三世祖对待,到六世祖丁得实(1562—1643年)时,读书中举就有了名声,田园产业也扩大了。到十一世丁际云考取进士,便巩固基础教育,致力耕种,兼做商业贸易等,成为黄县首富,到了乾隆年间,则发展成为山东首富。

  《丁氏族谱》记载,丁氏家族作为名门望族,秉承“以德治家,诚信经商”的儒学理念,自明朝嘉靖至清末民初,丁氏家族先后有4人考中进士、17人考中举人,家族为官者达323人,是清代著名的仕宦大族。家族兴盛以儒学倡导治学,进而入仕为官。在今天的丁氏故宅,仍保留当时家族的私塾,可见对于学习的重视。

  学而优则仕,这也是丁氏家族一贯提倡的。但为官之后,丁氏家族以官助商,发展家族产业。仅十二世丁敦祖创办的商号“文来”,当时在全国就有72座当铺、36座钱庄。此时正值乾隆盛世,国泰民安,客观环境十分有利。丁氏家族以学入仕,以仕保商,以商养学,将儒、官、商做到有机结合,故长盛不衰。乾隆年间盛极时,丁氏家族形成八大支系,创办了“泰来”“文来”“信来”“正谊”“金城”“东悦来”“西悦来”“天记”八大栈房字号,当铺遍及我国东部11个省市,成为声名显赫的当铺世家。此外,丁家还开办了银行、药铺,经营杂货、煤、石油等产业。其财产折合白银5400余万两,相当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由此时起,“丁百万”雅号不胫而走,响彻胶东。

 

 

(丁氏故宅园门)

  由此可见,丁氏家族的经营文化是走了一条儒、官、商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读书、为官、经商三者密不可分,它们三者的基本关系是:读书是为官和经商的根本和基础,为官是经商和读书的保障,经商为读书提供资金也是发家致富的关键。由于丁氏家族把上述三者关系做到了完美的结合,因而,家族的兴盛跨越了整个清代。

【惊世收藏】

  丁氏家族富裕后,特别是到了清末,“泰来”的丁树桢、“文来”的丁葆筠、“西悦来”的丁鲁臣和“光裕堂”的丁佛言等有识之士,官居京城时与王懿荣、鲍子年、盛昱等人交往甚密,借助当铺遍布大半个中国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收藏了大量青铜器、陶瓷器、石刻、古币、古籍善本、碑拓和字画。

  丁树桢收藏的三代青铜器装满了五间大房子,有200余种。丁子真收藏了大量秦砖汉瓦、南北朝瓦当,数百件金石拓片,3万册古书。丁岑甫收藏的二十四史多达120套。丁佛言毕生致力于金石研究,鼎、彝、龟甲、钱陶等无所不藏,仅精拓先秦文字即达六七千片。1925年北平故宫博物馆成立,他出任古物审查委员会委员,曾对1048件青铜器上的铭文进行研究。晚年临写过一份毛公鼎。毛公鼎为西周晚期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陕西岐山出土,腹内铭文32行、497字。丁佛言临摹的这10大页书法作品,建国初由其夫人与子女捐献给山东省博物馆。

 

 

(履素堂四合院)

【遗迹保护】

  丁氏故宅,国之瑰宝,是目前中国规模宏大、举世闻名、保存较好的“四合院”式建筑群。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海内外宾客慕名探访这处故宅后,无不为其建筑规模的宏伟气势、建造工艺的精湛考究、浓厚的胶东民俗文化而叹为观止。

 

(履素堂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