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龙口

 抬阁,需要好体力

2018-04-20 08:32:42  来源:

  作为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县的抬阁习俗可以说是很具有地域特色的表演。在黄县,每到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及嫁娶、婚庆等喜庆时间,这是不可缺少的项目。那么抬阁起源于哪里,又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呢?近日,记者采访了非遗传承人姜玉坤。

  受邀组织抬阁表演

  姜玉坤介绍,黄县抬阁习俗起源于宋代的鼓吹乐,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起源之初,原为皇室专属;元代以后,由于历史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鼓吹乐由官办逐渐在民间发展。在龙口,抬阁习俗主要在姜玉坤的老家北马镇单家庙村区域活跃。

  1983年,龙口市举办大型秧歌活动,市里鼓励各村结合自己的特色参加。当时,姜玉坤是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接到市里的通知,希望他能组织村民呈现一场抬阁表演。因为小时候听家里老人和父亲讲过,所以他决定组织村里的老人把抬阁这种民俗表演重新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界,过过瘾。“我们村的抬阁一直很有名气,但是在我记事起就没有见过真正的抬阁表演。”姜玉坤说。

  当时,单家庙村有位70多岁的老人叫于景洲,他是熟悉抬阁全过程的人,于是村里决定由他组织这次活动。果然,抬阁表演一亮相,就震撼了在场的市民。

  可惜,由于各种原因,抬阁习俗刚恢复了三四年,又被搁置了。

  三年恢复阁的模样

  2010年,爱好搞文艺活动的姜玉坤闲不住,一心想要把抬阁习俗重新拾掇起来。虽然曾经组织过表演,但是阁的具体制作方法姜玉坤完全不知道,整个活动流程也有点模糊,所以他就开始到处走访调查,向知道情况的老人们请教。

  尽管问了很多人,可真正想要恢复阁的制作并不容易,所以姜玉坤想到了以轿来代替阁,在轿顶上进行改装,表演时让孩子站轿顶上。就这样一边尝试一边打听,到了2013年,经过不断努力,姜玉坤终于把阁的初始样貌做了出来。从此以后,人们看到的表演就更加惟妙惟肖,也更接近历史。

  “说实话,阁的样子并不是一下就做好的,而是随着参加活动时发现问题慢慢改进。”姜玉坤说,直到现在,他还在坚持对阁进行改进,包括阁的尺寸,阁上支撑孩子的架子的位置,都在慢慢调整,这都是为了最大限度保证大家的安全和表演的顺利。

  抬阁传承是个难题

  我市年初的秧歌展演活动中就出现了抬阁表演,四个壮汉抬着阁,阁上站着两个孩子,阁的四周还围着几个大头娃娃。看的人们激情澎湃,但又充满疑问:“上边的孩子是真人吗?”

  姜玉坤告诉记者,抬阁不仅是个体力活,还是个技术活。阁本身的重量有200斤,上边两个孩子每个孩子的体重控制在六七十斤左右。这300斤的重量需要分担到四个人身上,但是因为阁的构造问题,抬阁人所承受的重量远远超过实际算出来的数值。抬阁人抬阁时要控制好阁身,减少晃动,起阁后要按直线行走,这些都是为了防止阁身倾斜。另外,每次抬阁活动,虽然有四个人抬阁,但其实是八个人,他们分成两组轮流上阵。

  说起抬阁的未来,姜玉坤表示,想要传承下去还是有困难的。现在的人体力都不如以前,因为以前的人们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抬阁对他们来说就相对轻松,而现在的人体力劳动越来越少,想要把阁抬起来并不容易。“现在这几个抬阁人都是50岁以上的,50岁以下的干脆干不了。”姜玉坤无奈地表示,想要传承抬阁习俗,阁的制作技艺、团队管理等都不是问题,人们的体力才是最大问题。

记者 王俏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