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新浪网】“金黄县”迸发澎湃动力 争当北方样板山东龙头

2021-07-16 10:52:43  来源:

  龙口市是胶东半岛的水陆交通要冲,“高山踞其前,大海绕其后”,山海间是平坦肥美的田园,以物产丰饶、商业发达而闻名,素有“金黄县”之美誉。

  从建国前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到今天GDP过千亿元的全国百强县、全国首批县级文明城市,一代代龙口人凭借地缘优势及敢为人先、奋发图强的精神,在建设家乡的征程上,坚守责任,砥砺前行,续写辉煌的新篇章。

  为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龙口早期的党组织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1925年1月,陈文其由中共创建人之一邓恩铭介绍在青岛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龙口市第一名共产党员。1930年6月,龙口建立了第一个党的组织——中共龙口特别支部。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黄县抗日浪潮风起云涌。1938年1月30日,黄县抗日救亡团在城南黄格庄举旗起义,建立了党领导下的黄县第一支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并于3月在黄县圈杨家村建立了胶东第一个兵工厂——圈杨家兵工厂。7月,胶东特委及三军总部进驻黄县后,建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省第一个专区级抗日政权——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创办胶东特委党报《大众报》,并接管龙口海关税收权等,抗日工作如火如荼。

  1941年3月14日,中共胶东区党委在黄城阳村成立胶东反投降临时指挥部,许世友任指挥,揭开了胶东反投降战役的序幕。

  1945年9月,设在龙口的海运俱乐部承担了运送山东主力部队6万余人渡海挺进东北任务,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战略转移先例。

  据统计,在龙口这块热土上,解放战争中有5000多人参加解放军,1.3万人支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2585名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并涌现出八路军一等战斗英雄任常伦等英模人物,为胶东和全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形成初具规模的地方工业体系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龙口党组织担负起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等历史重任。

  他们积极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发展,1956年粮食和主要农作物产量达到了历史新高,提前一年完成了“一五”计划的大部分指标。全国典型王永幸带领下丁家8个自然村2000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下丁家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红旗单位。

  在工业方面,龙口顺利完成了对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工业发生了深刻变化。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82亿元,企业达1059处。煤炭、化工等重要行业从无到有,形成了门类较齐、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初具规模的地方工业体系。

  龙口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特别是加强了对黄水河的治理。1958年王屋水库工程动工,经过270天的大干苦干,一座凝聚着全县人民血汗的大坝平地而起,之后又多次配套续建工程,王屋水库在防洪、灌溉、水产养殖、城市供水、工业用水等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全力争当北方样板、山东龙头

  龙口在发展经济历程中,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和“风向标”意识,积极抢占重大历史机遇与重大利好政策的“头张船票”,每个历史发展转折期都培养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合格的市场主体,在先行先试、敢闯敢试中牢牢掌握了工作主动权。

  改革开放初期,万象更新,蓄势待发。黄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主动而为,以“松绑、放权、搞活企业”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牵引,探索培育与形势发展相称的“市场主体”,迅速掀起了全民发展工业的创业热潮,为后续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打造出“雏形”。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龙口经济的萌发期,那“南方谈话”后,龙口经济无疑进入了加速期。该市纵深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大力开展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科学引导并培育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形成铝制品、汽车零部件、食品等六大产业集群,工业逐渐成为龙口市的支柱产业。1996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31.6亿元,是1990年的近8倍。

  进入“新千年”,经济发展进入了发展关键期。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龙口将21世纪前十年左右的时间视为区域发展竞争“重新洗牌期”,相继推出行政审批及收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企业再造、大力发展镇域经济、“支持企业发展十六条措施”等“改革新政”,全方位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龙口经济进入了“提质期”。他们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逐渐形成了“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小企业集群跟进”的良性局面。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8户,过百亿元3户。

  龙口市学习贯彻“七一”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撸起袖子加油干、咬定目标使劲干,全力争当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北方样板、山东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