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丽乡村

 邢家村有个千年“老寿星” 叫和谐槐

2020-05-08 11:07:51  来源:

  挖掘村居传统和红色文化底蕴,展示村居风土人情,弘扬正能量和文明乡风。从本期起,开设《走村串巷看村居》系列报道栏目,用文化引导人、鼓励人、凝聚人,激发村居干事创业的劲头,促进文明龙港、幸福龙港建设。

  “这棵树树龄至少有上千年,村里就这么个“老寿星”,谁都有责任保护它。”站在古槐下,71岁的邢兆然自豪地说,村里人一代代看护着它,村里去年还垒了台子,上了护栏,把“老寿星”保护起来。

  远看古槐,坐落在曾经的村大礼堂的东北角,树冠上又覆盖了一层新绿,生机盎然。

  古槐,龙口有不少,而这棵的不同是没了树心,从根部往上,形成了一个长长的树洞,全凭表皮存活。住在古槐北面的村民邢兆刚说,古槐曾经遭过雷击,发生火灾,将主干烧坏,但生命力极强,从树皮上生长,后来树皮又形成了木质部。他跳进护栏内,指着树洞内说,“你看,里面也长出了树皮。”

  铝合金护栏上,挂着一个牌子,上写:古树之风,和谐邢家。其实,古槐有一个非常温馨的名字,叫“和谐槐”。76岁的村党小组组长徐脉欣向记者讲了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

  邢家村南是一片丘陵,树东是龙水路,村北是石黄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邢姓与于姓之间。

  明朝洪武年间,于姓人由同处胶东半岛的文登县迁居到此地的大沟北一带,取名后沟于家。由于人勤脑瓜活,于姓人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一代比一代兴旺。

  家门旺是喜事儿,可带来了一个致命的麻烦:那年头,皇粮国税名目繁多,于姓人缴不上税粮,但不缴又不行。“走投无路,但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大家伙一合计,“还是远走他乡,另谋出路吧。”

  这一天,于姓人收拾好家当,肩挑担子,拖家带口,含泪拜别祖坟,恋恋不舍地往村外走。碰巧的是,有几个人挑着行李,背着孩子向村子走来。两拨人不谋而合,不免说上几句。原来,这些人姓邢,千里迢迢从四川“大柳树”下到这里垦荒落户。

  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邢姓人与于姓人中的长者站出来,互相握了手,还热情地拥抱,大有相见恨晚之意。邢姓人听了于姓人的苦衷后,立即来了劲头儿,“没事,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咱们一块干,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么一来,于姓人改了主意,不想再离开村子。

  危难之时见真情。邢姓人说到做到,拉着于姓人一道回了村,慷慨地拿出银票,替于姓户缴齐了拖欠多年的粮赋。

  邢姓人的这一举动,于姓人感动得不得了。为报答邢姓人的恩德,于姓人索性要将后沟于家改名邢家,还要把家族开垦的村北良田均分给邢姓人一半。

  知恩报恩,好上加好。于姓人的赤诚之心更是打动了邢姓人。邢姓人说,与于姓人素不相识,他们这样重礼仪、讲诚信,知恩图报,与这样的人家共居一地,村里人定会和谐幸福。

  救人危急,不言回报。对于姓人提出的两个条件,邢姓人商议了一下,“即使帮了别人的忙,咱也不能过分,拿人家好处,两个条件咱不能接受。”

  一方诚心表感恩,一方坚决推辞不受,这样来来回回了几次,最终,邢姓人也不好再推辞,只接受了更改村名这一条。他们说,土地是人家于姓人辛辛苦苦开垦出来的,劳动者当有所回报,赠地的事儿,咱邢氏人心领了,但地坚决不能要。

  邢姓人肯吃苦,下大力,在村南丘陵上开田拓土耕种,这是后来邢姓人的土地多在耩上的原因。

  患难与共,知恩报恩。这互帮互助的好风气在邢姓与于姓人心中扎下根,传袭下来,并带动了全村人。

  村里这棵古槐,枝叶茂盛,长势喜人。到了明永乐年间,两姓的族长一商议,把这棵槐树取名“和谐树”,寓意村里的和谐风气像槐树的根一样牢固,世世常青,并叫两姓后裔精心浇灌,让和谐之风万代流传。

  正如邢兆然老人所说,村里人都非常崇敬这个“老寿星”,他也义务照看了40多年,浇水、打药,像侍奉老人一样。这些年,村里加强了对“和谐槐”的保护,除垒了保护池,还用铁棍将南部的两根树枝支撑起来。邢兆然说,再不顶起来,这枝的根部托不起长枝,肯定会断下来。

  “古树是全村人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寄托,我们不光要保护好,更不能忘本,要把和谐文明的村风发扬下去。”村党支部书记于念杰说。

  不仅这棵千年古槐引人注目,记者走街串巷转了一圈儿,发现村里的树种真是不少,房前屋后都有。老树更是不少,光槐树,有上百年的,有五六十年的,还有十多年的。一阵阵的花香随风飘进鼻子,记者举目远看,直挺的梧桐树挂满了一串串的花朵,簇拥着,好可爱。

  为啥村里的树这么多?徐脉欣老人笑着说,一来村里的面积大,村民有空地就栽,绿化一下环境;二来植树是好事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还能净化空气,心情好。

  除了和谐槐,邢家的故事还有不少,欲知详情,请看下期。

记者 刘启强